|
国泰环保(301203)经营总结 | 截止日期 | 2022-12-31 | 信息来源 | 2022年年度报告 | 经营情况 | 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污泥处理行业 1、污泥仍是我国污水行业全链条完整处理的短板 污水处理厂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的必然产物,公司处理的污泥主要是城市、工业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据统计, 2020年我国污泥产量已超过 6500万吨,预计2025年将达 9000万吨。污泥又是一种成分复杂的特殊固体废物,污泥含有大 量微生物及病原菌、寄生虫卵、难降解有机物和多类重金属物质。污泥含有30~60%有机物与微生物活体,性质完全不同于以无机物为主的河湖淤泥和建筑泥浆等(有机物含量 0~1%)。国内外污水处理厂带机、离心机脱水后的污泥含水率一般为80%左右。这类污泥是一种半固态物质,有恶臭、易腐败变质,装卸、贮存、运输困难,这类污泥进一步降低含水率一般只能通过加热蒸发的方式。污泥处理处置是困扰我国很多城市的环保难题,随着我国污水处理规模日益扩大,污泥产量也相应增加,污泥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使得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的功能大打折扣。污泥处理是我国重点发展的环保领域,“十一五”以来,国家每年均安排国家专项资金攻关,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扶持自主研发污泥处理技术和国产化装备的发展。 2、污泥处理行业增速快,但集中度较低,缺少专业性污泥处理服务商 随着我国污水处理率持续提升、污泥产生量不断增长、环保督察重点关注、政府对污泥处理处置要求逐渐增加的多重 压力下,污泥处理的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提升。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4年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规模将超过 900亿元。同时,随着污水处理量、处理要求提升,带动污泥产生量持续增加。自2016年以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围绕污泥处理处置政策要求对多地违法违规处理处置污泥的情况进行了督察与问责。《“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指出:“十四五”期间新增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规模不少于 2万吨/日,到2035年要全面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置,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行业集中度较低,缺少专业性污泥处理服务商,我国各地污水处理厂总体较为分散。污泥分布也较为分散,污泥处理行业内单个企业的业务范围通常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且市场占有率普遍不高(同行业上市公司每年污泥处理量均低于 200万吨,市场占有率低于 3%)。受长期以来“重水轻泥”的影响,我国污泥处理行业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多数涉足污泥处理的企业主营污水处理,行业内仅有少数企业专门从事污泥处理。因此,当前我国从事污泥处理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现阶段大规模的污泥处理处置项目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多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3、所属行业相关政策规划重视污泥资源化、低碳化 2021年 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推广污泥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城市 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90%。 2021年 6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的《“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全文中 31次提到污泥,“泥水并重”态势日趋明朗;东部城市、中西部大中城市、其他有条件城市加快压减污泥填埋规模、积极推进污泥资源化;土地资源紧缺的大中城市推广采用生物质利用+焚烧、干化+土地利用处置模式。 2022年 2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2025年国内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90%,重点推动市政污泥处置与垃圾焚烧等有效衔接,提升协同处置效果。 2022年 6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提高污泥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 2022年 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厂网配套、泥水并重,推广污泥集中焚烧无害化处理,推进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 2022年 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指出:提升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大中型城市鼓励采用“生物质利用+焚烧”处置模式,将垃圾焚烧发电厂、燃煤电厂、水泥窑等协同处置方式作为污泥处置的补充。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提升至 95%。 2022年 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印发《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强调泥水共治、因地制宜,以污泥无害化处理为核心,以资源化利用为导向,落实建管并举,完善全流程管理体系。《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是国家层面首次针对污泥出台的方案,填补了该领域产业配套政策的空白,从处理路径、设施规划、空间布局等角度将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纳入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整体布局,为“泥水并重”提供了坚实支撑。《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新增污泥(含水率 80%的湿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规模不少于 2万吨/天,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 90%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达到 95%以上。“碳减排”与“碳中和”背景下,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的碳减排有着很大的必要性。污泥处理处置过程碳排放约占污水处理全过程的 25~35%。因此,污泥处理处置过程碳减排对污水处理行业的“减污降碳”具有重要意义。 (二)节能环保成套装备行业 公司节能环保成套装备除污泥处理成套装备外,主要发展锂电池产业链相关节能环保成套装备,主要下游为锂电池制 造商、锂电设备生产集成商及锂电上游原材料生产商。 1、锂电池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动力锂电池: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 1,031万台,同比增长63%,预计未来新能源汽车 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动力电池产业扩产提速,高工产业研究院 (以下简称“GGII”) 数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超过 1.55TWh。储能锂电池:随着锂电池成本不断下降及性能的不断提升,电化学储能正日益成为新型储能的重要方式。2022年 2月,中国发改委、能源局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 30%以上。海外方面,受地缘政治冲突及国际能源危机等影响,家庭储能相关产品需求快速上涨,储能电池出货量规模再创新高。根据 EV Tank 公布的数据,2022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 159.3GWh,同比增长140.3%。根据 GGII 最新预计,到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超过 600GWh。3C数码锂电池:随着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无人机、无线蓝牙耳机等新兴 3C数码电子产品的兴起,且朝向轻、薄、短、小的方向发展,对体积小、容量大、重量轻、能量密度高的锂电池需求呈现出进一步快速增长的趋势。上述锂电池应用领域的高速发展都将极大拉动对锂电设备的投资需求。 2、锂电设备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锂电设备发展早期主要依赖日本、韩国进口设备,至今已基本完成了从大量依赖进口设备到自主研发成套锂电设 备的转变。近年来,随着政策的大力扶持与下游需求的持续拉动,国内锂电设备性能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并在成本、交付及售后等方面体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基本完成进口替代后,国内的头部锂电设备公司已开始率先抢占海外市场。根据浙商证券研究,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动力锂电设备市场超 3000亿元,2023-2025年复合增速 17%。2023~2025年,国内锂电设备总需求约 1995GWH,海外锂电设备总需求约 778 GWH。 3、锂电设备配套节能环保装备发展趋势 锂电设备配套的节能环保装备,是锂电池生产企业实现环保达标排放和原材料循环利用的“刚需”产品,其市场规模 受益于锂电设备市场需求的快速扩张而加速成长。此外,锂电企业出海和海外锂电产能扩展,又为锂电行业环保装备提出了“达到欧、美当地相关法规和安全、环保标准”的新要求。公司已对标巴斯夫等国际品牌,按照欧盟和北美相关国家标准开展环保成套装备研发和设计,以适应海外市场锂电设备配套环保装备需求。 (三)生态环境修复行业 河湖生态环境修复,2022年 1月,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对未来 5年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做出安排。2022年 3月,住建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对“十四五”期间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工作做出部署安排。受益于国家政策鼓励,我国近年水环境治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河湖生态修复、黑臭水体治理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客观来看,由于起步较晚,我国水环境治理水平相比发达国家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及《“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的要求,至2025年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持续提高,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严重水体基本消除,地表水劣 V类水体基本消除,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占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 75%以上。随着河湖生态修复和流域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环保要求的趋严,相关产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公司主营业务为污泥处理服务,并向成套设备销售和水环境生态修复领域延伸。公司专注于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 置与资源化,致力于打通全过程技术链条,为解决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难题提供了一条经济效率高、关键装备国产化、资源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4,819.16万元,同比增长5.51%。 2、收入与成本 (1) 营业收入构成 (2) 占公司营业收入或营业利润 10%以上的行业、产品、地区、销售模式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3) 公司实物销售收入是否大于劳务收入 □是 否 (4) 公司已签订的重大销售合同、重大采购合同截至本报告期的履行情况 □适用 不适用 (5) 营业成本构成 产品分类 (6) 报告期内合并范围是否发生变动 □是 否 (7) 公司报告期内业务、产品或服务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有关情况 □适用 不适用 (8) 主要销售客户和主要供应商情况 3、费用 4、研发投入 主要研发 项目名称 项目目的 项目进展 拟达到的目标 预计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污泥类城乡混合固废分类收集与减量化技术、装备研究及应用 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主要研究农业废弃物、养殖废弃物、园林废弃物、河湖底泥、建筑泥浆等其他城乡混合固废和城市生活污泥的协同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已完成结项验收,技术成果已应用公司上海白龙港项目填埋污泥处理、临江项目接收的企业压榨半干处理、公司科创中心桩基泥浆处理等,已产业化应用。 开发各类城乡混合固废的高效收集、分质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这些城乡混合固废与公司已接收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泥等的协同处置技术。 在公司已有产业化技术和应用的基础上,研发针对农业、养殖、园林废弃物和建筑泥浆等多类城乡混合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为所在城市提供污泥及其他多类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系统解决方案,拓展公司业务范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进一步夯实公司技术壁垒。脱水干泥自持焚烧技术研发 针对城市生活污泥,通过对调理药剂配方和工艺优化,提高脱水干泥热值,同时降低 S、Cl等有害成分,将脱水干泥加工为生物质燃料,提升干泥的资源价值。研发脱水干泥自持焚烧技术,实现无辅助燃料条件下脱水干泥的高温稳定燃烧,副产蒸汽发电,输出清洁能源,灰渣建材利用资源化。 已完成脱水干泥热值提升为目标的调剂工艺优化研究,并在生产中应用;未来将研究污泥焚烧设施优化,持续降低焚烧过程辅助燃料添加比例,直至实现零辅助燃料条件下的脱水干泥自 通过污泥调理工艺配方优化,将脱水干泥的热值稳定在 800~1200大卡,并大幅降低污泥中硫、氯等成分含量。实现脱水干泥在零辅助燃料条件下的自持焚烧。 实现脱水干泥自持稳定焚烧并对外输出清洁能源,从而使公司技术在项目投资、成本、节能减排等多方面装备进一步优于其他国际品牌技术,巩固在行业内领先优势,在污泥处理低碳化、能源化和资源化方面建立新的标杆性示范项目。同时进一步提升污泥焚烧装备智能化和数字化成都,提高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进一步巩固公司污泥处理技术路线与成套装备持焚烧。 在多方面的国际领先优势气浮污泥铁元素利用生产含铁化学品技术 以实现铁元素高价值资源化为目标,开发气浮泥生产铁系絮凝剂,回用于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2022年已生产应用,其中作为污泥调理药剂原料的产品已在公司多个深度脱水项目调理过程使用。 将气浮泥中含有的铁元素富集,并用于生产铁系絮凝剂,可作为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药剂实现循环利用。 将气浮泥最终加工成为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药剂,节约脱水干泥后续处置费用又可减少公司污泥调理药剂采购成本,从而大幅度节约公司污泥处理运行成本。锂电池企业生产线NMP回收处理技术与装备开发 NMP是锂电池生产过程的重要溶剂,在涂布烘干环节全部进入涂布废气。依托公司在废气净化、VOC处理技术开发和运行经验,开发 NMP回收技术和处理装备,在降低 VOC排放的同时回收锂电池企业废气中的NMP成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首套工程示范已于2022年在客户应用; 目前公司正 聚焦于满足 欧美更高标 准设计要 求,持续改进优化成套装备 开发新型NMP回收处理技术与成套装备,实现锂电池生产过程的NMP回收利用,同时持续提高NMP回收率,降低 VOC排放指标。以满足欧美安全、环保标准为目标,优化成套装备工艺和设计。 拓展公司环保成套装备在锂电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依托满足欧美安全、环保标准的环保装备设计,为锂电客户赴欧美建厂提供环保装备的保障。公司产品已应用的客户,该客户未来规划产能配套还需采购公司同类产品约 20套。电池箔导电涂层生产过程废气处理与资源回收系统装备研发 涂碳铝箔是在铝箔表面添加碳涂覆层后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集流体的材料,主要应用于高端动力电池领域; 钠电池的正负极均将采用涂炭铝箔。 本项目针对电池箔涂炭过程的废气特征,研发针对性废气处理、资源回收系统。 已在行业标杆客户应用。 开发导电涂层热能回收系统装备,可将过程的热能回收利用 90%;导电涂层溶剂回收,回收率 80%以上。 已在行业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标杆客户应用。结合公该客户未来扩产规划,该客户预计还需采购同类设备 100套。以绿色共富为目标的农村污染治理与循环经济技术 针对农村污染物来源分散、成分复杂的特点和乡村预算资金不足等问题,探索以智慧化、数字化、循环资源化技术为支撑,通过将农村水环境治理技术和生态农业相结合,并利用农业产出覆盖农村污染治理成本,使乡村居民共享农村环境提升后的生态和经济红利。 (1)“共富河”示范: 完成技术储 备,计划开展示范项目建设 (2)“共富 林”示范: 完成技术储 备,计划开展示范项目建设。 (1)“共富河”:整合智慧化流水养殖、养殖尾水人工湿地生态治理技术和河道水质提升等多种技术,将生态农业和乡村水环境提升相结合,利用生态农业产出的经济效益覆盖环境提升的成本支出,为社会节约环境治理预算支出,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相统一。 (2)“共富林”:将河道淤 泥、果蔬垃圾、粪便及其他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资源化,生产土壤改良剂,提升农村林地肥力;同时对农村林地的杂树进行品种更新,种植高价值景观树种;利用景观树种销售效益贴补农村有机废弃物处理费用,降低农村有机废物处理成本。 通过共富河与共富林技术示范推广,将解决农村典型污染问题和生态农业、景观林业产出相结合,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通过示范技术的推广,未来将为公司创造稳定的经济效益,并为公司打造良好的 ESG口碑。沉水型水生态修复系统的研究 针对西湖、湘湖等相对封闭自然水体,通过运用先进的生态修复理念,构建稳定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体系,恢复“草型清水态”自净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环境质量。 已在杭州西湖(5A)、湘湖(4A)景区分别建立高标准示范 建立高标准沉水景观,水质稳定达到 III类水以上,水体清澈见底,水下森林覆盖率超过 90%。 该技术已在已在杭州西湖(5A)、湘湖(4A)景区分别建立高标准示范区,未来有望在西湖、湘湖内进一步推广应用,为公司获得杭州区。 亚运会环境水保障业务与其他区域推广提供技术与示范项目支撑。基于藻类结构调控的靶向生态修复技术研发 借鉴医学上“血常规”分析中以对血液中各类细胞的识别和计数评价人体健康的方法,利用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水体中的不同微生物的进行种群确认和数量统计,建立水生态健康与微生物结构的关联模型;开发基于特定藻类的靶向控制技术,实现水生态修复和长效健康维持。 该项目获萧山区重点科技项目支持,计划于2023年完成研发试验。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水体中微生物种群确认和计数;利用人工智能计数,建立水生态健康与微生物结构的关联模型;开发基于特定藻类的靶向控制技术,实现水生态修复和长效健康维持。 该技术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水环境生态修复相结合,国内尚无同类研究。若该技术成功应用于国内水环境修复领域,有利于为行业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建立科学的预警和评价方法,提升精准治理的水平。 5、现金流 五、非主营业务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六、资产及负债状况分析 1、资产构成重大变动情况 建设期,投入增加所致使用权资产 4,111,673.91 0.65% 3,912,179.60 0.73% -0.08%租赁负债 1,658,647.19 0.26% 2,159,677.82 0.40% -0.14%投入,该投入按合同期分摊所致境外资产占比较高□适用 不适用 2、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适用 不适用 3、截至报告期末的资产权利受限情况 其他货币资金系为开立保函存入保证金 878,816.25元,银行 ETC冻结金额 4,500.00元,使用受限。 七、投资状况分析 1、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2、报告期内获取的重大的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3、报告期内正在进行的重大的非股权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4、金融资产投资 (1) 证券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证券投资。 (2) 衍生品投资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衍生品投资。 5、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无募集资金使用情况。 八、重大资产和股权出售 1、出售重大资产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未出售重大资产。 2、出售重大股权情况 □适用 不适用 九、主要控股参股公司分析 适用 □不适用 十、公司控制的结构化主体情况 □适用 不适用 十二、报告期内接待调研、沟通、采访等活动登记表 □适用 不适用 公司报告期内未发生接待调研、沟通、采访等活动。
|
|